旧约 - 撒母耳记下(2 Samuel)第4章
扫罗子伊施波设闻押尼珥死于希伯仑、则丧胆、以色列众亦悚惶、 |
扫罗子有队长二人、一名巴拿、一名利甲、皆便雅悯族、比录人临门子也、盖比录属便雅悯、 |
扫罗子约拿单有一子名米非波设、跛者也、昔扫罗及约拿单之音耗、自耶斯列传至时、子方五岁、媪抱之而遁、疾趋、子坠致跛、○ |
一日比录人临门子利甲巴拿、于炎热时、至伊施波设家、值其午寝、 |
见伊施波设偃卧于床、则刺其腹而杀之、斩其首、取之而去、由亚拉巴道、终夜而行、 |
携伊施波设之首、至希伯仑、见大卫王曰、尔敌扫罗索尔命、试观其子伊施波设之首在此、今日耶和华报我主我王之仇于扫罗、及其后裔、 |
昔有人告我曰、扫罗已死、以为报嘉音、我执而戮之于洗革拉、此我为其报信音所加之赏也、 |
况恶人入义者之室、杀之于床、我岂不讨其血于尔、绝尔于地乎、 |
遂命少者戮之、断其手足、悬于希伯仑池侧、取伊施波设首、葬于希伯仑押尼珥之墓、 |
撒母耳记下第四章
第 4 章
撒下 4:1> 恐惧的临到,能让全身失去力量;在恐惧侵袭时,可以靠着什么面对?
4:1 伊施波设是靠别人(押尼珥)壮胆的人。他没有仰赖神,押尼珥一死,他就一无所有了。他遭遇危机、受到压力,就被恐惧吓倒。恐惧能使我们瘫痪,惟有信心与倚靠神能胜过惧怕(参提后 1:6-8 ;来 13:6 )。只要信靠神,就能放胆地克服身边的困难。
撒下 4:4> 米非波设是个怎样的人?
4:4 有关米非波设的其余事迹,可参阅 9 章; 16 章 1 至 4 及 19 章 24 至 30 节。
撒下 4:11> 义人是指伊施波设吗?如何理解?
4:11 大卫称伊施波设为“义人”。他既是扫罗的儿子,想承袭王位也是理所当然的。他想作王并不是错,只是生性软弱,不能抵挡不义和罪行。大卫知道他不是统一全以色列的领袖,所以无意杀害他。神既应许将国度赐给大卫,他就深知神必成全自己的应许。
大卫听到伊施波设的死讯,就甚恼怒,他从来没有伤害过扫罗,更认为暗杀乃是懦夫的做法。他想统一以色列,但不想在自己的臣仆与伊施波设的军兵之间,种下永不磨灭的芥蒂。为了表明自己与除灭扫罗王族丝毫无关,于是下令处死杀害伊施波设之人,并将伊施波设的首级厚葬。这时以色列各支派都承认大卫是强大的领导者,立誓向他效忠。毫无疑问,来自非利士人的威胁,加上大卫的军威和成就(参撒上 18:7 ),必定有助于民族的统一。──《灵修版圣经注释》
撒母耳记下第四章
扫罗的没落(四 1 ~ 12 )
从三 1 “大卫家日见强盛;扫罗家日见衰弱”开始,神带领大卫节节胜利,处处证明神的应许没有落空;而扫罗家却是家道衰落,国运日渐式微。这一章详细描述了扫罗家衰落的光景:
伊施波设的死──表面上似乎是乱臣贼子将他谋害,事实上他在位时不谋上进、无德无能,只是尸居余气而已,他的失败最少有三方面的因素:
1. 他单单倚靠人,当倚靠的人死了之后,似乎一切盼望都随之而消逝。
2. 国家正处危难的日子,他竟不知警觉,贪恋睡乡而招杀身之祸,真是咎由自取。
3. 他不像大卫能知人善用,大卫的群臣忠心耿耿,冒死为君为国;他的群臣虽没有谋朝篡位的野心,但 却弑 君求赏。
扫罗虽非绝后,可惜米非波设却是一个残缺不全的人( 4 )。
9 ~ 12 节指出杀君叛国者决不得善终,二军长的死证明大卫并无因敌对者消灭而高兴,反而对大逆不道的事加以制裁。主帅、君主、二军长相继死亡,只余下残废的新主及惊惶的百姓。
思想 被神厌弃者是何等可怜。──《新旧约辅读》
撒母耳记下 第四章 注释
4:1-12 伊施波设王朝亡
1
押尼珥是伊施波设王朝的柱石,对王朝的存亡举足轻重,难怪
伊施波设与以色列众人听闻他的死讯後感到手足无措。
2-3 这是下文5节起的导言。
「比录」:原为基遍城邑(书9:17),後归便雅悯支派。
(书18:25)
「基他音」:亦为便雅悯人村落,比录人以前逃到这里大概是
因扫罗杀基遍人之故(21:1-14)。
4 有关米非波设的事迹见9章。
本节大概表明伊施波设身亡後,扫罗唯一可承继王位的儿子就
是瘸腿的米非波设了。
5-8 利甲和巴拿杀伊施波设向大卫邀功
8 「耶和华今日 ......
报了仇」:两位军长声称他们弑君的举动是
奉神的谕旨。
9-12 大卫杀掉变节弑君的二人
表明自己与伊施波设之死无关。
9 「我指着 ......
耶和华起誓」:大卫从个人的经历指证二人说谎
,神拯救义人(参11),不会枉杀他们。
10-11
大卫表示扫罗之死虽对他有利,他也不放过自称杀死扫罗并来
向他报信的亚玛力少年,何况伊施波设是个没有作恶的义人(
11),杀他的二人更应该血债血偿。
12
大卫吩咐将二人的手脚挂起来示众,使他人不敢再藉行刺邀功
,而伊施波设的首级则礼葬。
思想问题(第 4章)
1 伊施波设虽因押尼珥的死大为震惊,似乎却没有采取什麽行动去
保护自己的王朝,反而安然的在房子里午睡。
这说明了他的什麽性格?
2 利甲和巴拿将刺杀伊施波设看作是神的旨意( 8),为要向大卫
领功。
在现实生活中,你是否也会犯上类似的错误,把对自己有利的事
美其名为神的旨意?
3 伊施波设的死与扫罗的死( 1章)有何异同?
撒母耳记下第四章
伊施波设之死(四 1-12 )
押尼珥的重要,从他的死对伊施波设和他王国的影响可见:两方面都混乱,造成以色列一段时期的政治真空。明显地伊施波设不愿意退位让贤,对那些愿意大作他们王的百姓,现在会感到谈判失败而灰心。所以从人的角度看,便不奇怪有些人,决定打破僵局消灭伊施波设;因现在他是以色列和犹大团结在大的统治下的惟一障碍。
有两个以色列的军长,他们决定暗杀这位不必要的王。正如他们所豫定的,将伊施波设的首级带给在希伯仑的大,作为好消息的证据。他们以为可以得到热烈的欢迎和报酬;故此他们立刻进行刺杀。约押无论如何在事后有刺杀押尼珥的藉口;他们却没有藉口杀害伊施波设。
今天有很多法律问题牵连在内:那暗杀者须要引渡回他们自己的国家受审。事实上,我们不清楚大在这件事上是否真正审讯。伊施波设不是犹大人,而他也不是在犹大被杀。事实是大自己成为他们的法官;他有权力,他坚持为全以色列的利益而行动。他的态度将成为对每一个以色列人的再保证,保证大不会仇恨曾经支持扫罗家族的以色列人。这段经文中提及的人中,只有一个人必须恐惧报复的──约拿单的儿子米非波设( 4 节),现在这里暗示大待他很好;全部的故事将在第九章讲述。
大之精明另有一个原因,乃是显明他完全与伊施波设之死无关。许多好挖苦的人,可能猜测大贿赂这次暗杀,但当大迅速地把他们正法,使这些谣言粉碎了。事实上他们不能为自己有什么辩护。
有一点特别有趣的地方,是大对伊施波设的描述。他没有称他为‘耶和华的受膏者’;以前他这样称呼扫罗,并且丝毫不与他作对。现在他也回顾处决那个亚玛力人,因他胆敢杀害耶和华受膏者的生命。与扫罗对比之下伊施波设,不曾作王;他没有得到任何先知的膏立为王,只是押尼珥推举而有现在的地位。眼下只有大自己是耶和华的受膏者。然而,大郤能够承认伊施波设是 义人 ( 11 节)。他发动战争攻击犹大,这是事实,但在他自己的王国里,他没有做什么该引致背叛或被暗杀的事。大简单地承认这些事实,来如此描写他的死对头。
公平和公正是所有良好的统治所必须的;在以色列和大的例子中,适当公平的治理,对大是很重要,尤其是在他作王的早期。
我们从许多古代的文献中,知道在整个近东地带,法律和公义是相当重要的事,并且被视为每位 国家的 君王特别的责任,来维持国家的法律,并将公义带给全体百姓。事实上,公平和寻求公义的见解,似乎是全人类普遍的特性;现在很少孩子不发出抗议的声音:‘这是不公平的!’这确实是自然的天性,乃创造主植根于我们所有人的身上,是祂所关注要在祂的世界中推广的。祂自己是‘公义的审判官’(参诗七 11 ),而且上帝定意使弥赛亚将在地上带来完全的公正(参见赛十一 3 以下)。适当地刑罚犯罪者(虽然刑罚他们的 方法 可能不同)能带来一种安全感,并且对一般百姓有好处。从大统治这个联合的以色列王国开始,他真正显示对公义的热心。
跟大处决伊施波设的凶手,清楚向所有以色列人表示,他不赞同用这种方法来得到权力。这次暗杀,对他同样没有构成伤害。再一次叙述者盼望读者,看见上帝站在历史事件之上,为大的好处而操纵。上帝可以透过任何的方式来工作,甚至在人的错误的行为上工作。──《每日研经丛书》
撒母耳记下注释 四1~7 押尼珥的死进一步削弱伊施波设的国势。军队一旦失去强而有力的领袖,两个背叛者——巴拿和利甲——便起来刺杀了伊施波设。他们趁伊施波设午睡的时候进入他的房子,假装要取麦子,就把他刺透了。英文圣经修订标准本的第6节,跟随七十士译本的翻译,作:“看哪,屋子的守门人正在清理麦子,但她昏昏欲睡,便睡觉去了;因此利甲和他的兄弟巴拿偷偷走进去了。”这样,扫罗王位的男性继承人,就剩下一个瘸腿的少年人名叫米非波设了。有关米非波设的其余事迹,可参阅9章;16章1至4及19章24至30节。
四8~12 利甲和巴拿拿着伊施波设的首级去见大卫,希望赢取他的宠悦。这两个恶人试图表示,是耶和华驱使他们这样做的。但大卫知道的比这些更清楚。神必不为了替他的王加冕,就引导人去违反他的律法。大卫称伊施波设为“义人”。他既是扫罗的儿子,承袭王位也是理所当然的。他作王并不是错,只是生性软弱,不能抵挡不义和罪行。大卫知道他不是统一全以色列的领袖,所以无意杀害他。神既应许将国度赐给大卫,他就深知神必成全自己的应许。神能够绰绰有余地实现他对大卫的应许,却用不着杀人凶手的帮忙。大卫告诉他们,他们比声称谋杀了扫罗的那个亚玛力人罪更大,于是下令把他们立刻处决了。大卫处决了杀伊施波设的凶手,清楚向所有以色列人表示,他不赞同用这种方法来得到权力。他们的尸体被挂起来示众,受公开的侮辱;而伊施波设的首级,却尊贵地被埋葬在押尼珥的坟墓里。大卫这么做,使得以色列各支派都承认大卫是强大的领导者,立誓向他效忠。
撒母耳记下 4:12
将 他 们 杀 了: 大 卫 登 上 王 位 的 过 程 充 满 了 流 血 与 杀 戮, 包 括 支 派 间 的 内 战 和 许 多 政 治 权 术。 所 有 这 些 都 说 明
撒母耳记下
注释
四 1-12 伊施波设被杀
押尼珥被刺杀一事,在北国和犹大之间可能造成了永久的裂痕,使大卫不能成为全以色列的王。然而,相反的事发生了:押尼珥之死使一个软弱的君王和软弱的国家变得更软弱。那软弱的君王被杀了,国家便瓦解了。
作者没有解释利甲和巴拿为何刺杀伊施波设。扫罗曾攻打基遍(参二十参二十一 2 ),也许利甲和巴拿的家乡比录曾因此受害(在书十九 17 中,两城是相连的)。无论两人是否对扫罗和他的家有这种旧怨,他们却肯定以为大卫会因他们杀死与他对敌的王,而赏赐他们。因此,大卫再一次要保护自己,免得有谣言说他下令刺杀伊施波设。他维护自己的方法是把杀人者处死,并为伊施波设说好话。
伊施波设的统治就这样结束了。他可能并没有儿子,而他唯一的近亲就是「瘸腿」的侄儿米非波设( 4 节)。明显地,没有人会以为米非波设有能力作王。(关乎米非波设的事记载于第九章。)两次的刺杀实在为大卫作全以色列的君王开了路;圣经作者知道,神在人的恶事上也行使主权,但我们很容易明白,为何一些以色列人以为是大卫在背后摆布,并收买人去刺杀异己。
撒母耳记下
撒母耳记下第四章
4:1 押尼珥一死,伊施波设顿失依凭,他的从众也人心涣散。其中二人随后且刺杀他们一度拥戴之王,向大卫邀功(5-8节)。
4:4 本节为9章记述约拿单的儿子米非波设的伏笔。“米非波设”原义为“羞辱者”(比较2:8注)。他又名“米力巴力”(代上8:34),义为“与巴力争辩”。
4:5
巴拿和利甲不明大体,昧于大局,以为可杀旧主取得大卫的赏识;不知此举适足陷大卫于大不义。他下令把二人杀了,砍断杀人的手和报信的脚,挂在希伯仑的池旁示众,同时厚葬伊施波设(12节)。
他处理押尼珥和伊施波设二人被杀事件,手法公正,态度光明磊落,赢得众人赞美,相信他确为神所拣选的人(3:36;5:2)。
4:10 看1:15及1:2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