旧约 - 历代记下(2 Chronicles)第24章
约阿施即位时、年七岁、在耶路撒冷为王、历四十年、其母名西比亚、别是巴人也、 |
乃召祭司及利未人、谓之曰、其往犹大诸邑、由以色列众征金、岁修尔上帝之室、当速成此事、而利未人延缓、 |
王召祭司长耶何耶大、谓之曰、曷不使利未人、由犹大及耶路撒冷、循耶和华仆摩西与以色列会众所定、征其税金、为法幕所用、 |
盖恶妇亚他利雅之子、曾毁上帝室、以耶和华室中区别为圣之物、奉于巴力、 |
在犹大及耶路撒冷宣告、命纳税金、奉于耶和华、即上帝仆摩西在旷野、所命以色列人者、 |
利未人舁匮至王之有司、见金甚多、王之缮写、与祭司长之属吏、至而倾之、复置其所、日日如是、积金甚繁、 |
王与耶何耶大、以金予在耶和华室供役之人、俾雇瓦工木工、铁工铜工、重修耶和华室、 |
厥功告成、携余金至王与耶何耶大、以制耶和华室之器、供事献祭所用、又作匙与金银诸器、耶何耶大存日、国民恒献燔祭于耶和华室、 |
葬于大卫城、在列王之中、因其行善于以色列人、奉事上帝、修其室也、 |
遂弃其列祖之上帝耶和华室、奉事亚舍拉及偶像、缘此罪戾、震怒及于犹大与耶路撒冷、 |
上帝之神感祭司耶何耶大子撒迦利亚、乃立于上、告民曰、上帝云、尔何干耶和华之命、致不亨通、尔既弃耶和华、彼亦弃尔、 |
如是、约阿施王不忆其父耶何耶大相待之恩、而杀其子、临死则曰、愿耶和华鉴而究之、○ |
岁暮、亚兰军来攻约阿施、至犹大与耶路撒冷、杀民中诸牧伯、以所掠之货财、送至大马色王、 |
亚兰来军虽少、耶和华因民众弃其列祖之上帝耶和华、付大军于敌手、以惩约阿施、 |
会其疾甚、亚兰人舍之而去、彼之臣仆同谋、为其流祭司耶何耶大子之血、弑之于床、葬于大卫城、惟不在列王之墓、 |
同谋者、乃亚扪妇示米押子撒拔、摩押妇示米利子约萨拔、 |
约阿施诸子之事、与约阿施所受之警戒、及重修上帝室之事、俱载于列王纪传、子亚玛谢嗣位、 |
历代志下第廿四章
第 24 章
代下 24:5> 利未人拖延捐献的事,我是否也因种种利益上的考虑,而拖延了一些应立刻做的事?
24:5 约阿施王虽然吩咐利未人要尽速收集捐献,他们却不急速办理。为修理圣殿而纳银子,不但是王的意愿,更是神的吩咐(参出 30:11-16 )。所以,这一班利未人既是藐视王命,又是藐视神。须要顺从神的吩咐时,却慢腾腾地回应,这跟不顺服相去不远。所以你要甘心乐意、立刻顺服神。
代下 24:10> 有时神的百姓的热心会超过我们的想象,反而是我们的冷漠往往把别人的热心低估了……
24:10 利未人显然没有想到人民会甘心乐意,为重修圣殿捐钱( 24:5 ),而百姓的确乐意为此奉献。不要低估人对神忠心的意愿。你激励别人做神的工作,人常常会甘心乐意、慷慨地去做。
代下 24:18> 为什么人会偏离神呢?很多时候不是因为穷乏,而是因为丰足……
24:18 犹大凡事尽皆顺利,人民也一直敬拜神,为什么至终仍会偏离祂呢?凡事亨通既可成为祝福,又能成为咒诅。对信从神的人,亨通可能是祝福的征兆,但也带来道德与灵性衰退的潜在危机。富足的人易于骄傲自满,把神的赐福看作理所当然的。在我们富足的时候,不要忘记神是我们蒙福的源头(请参申 6:10-12 ; 8:11-14 )。
代下 24:18-20> 在审判之先,神往往会不断提醒警戒,只是我们没有听从罢了……
24:18-20 约阿施王与犹大的人民离弃神,神差遣撒迦利亚去呼召他们悔改。神在施行审判与处罚以前,先给他们一个机会。我们犯罪,祂也照样不弃绝我们,不会对我们滥施刑罚。相反地,神会藉着祂的道、祂住在我们里面的灵、别人的规劝,甚至有时施行管教,一步一步地矫正、引导我们。祂并不愿我们死亡,只想劝我们回转归向祂。在你偏离神的时候,请记住,祂仍在寻找你。你要停步静听,让祂指出你的罪,使你能再次悔改跟随祂。
代下 24:19> 神差遣了哪一个先知去警戒犹大?先知的信息内容是什么?
24:19 神差派许多先知警告约阿施和百姓,指出他们正步向灭亡。约珥可能是这批先知之一。若想更详细地了解当时属灵上与政治上的情况,可读约珥书。
代下 24:22> 撒迦利亚是殉道的先知,他的遗言表达了什么心声?
24:22 撒迦利亚求神追究百姓的罪,“愿耶和华鉴察伸冤”,他不要报复,而是求公义。当周围尽是邪恶时,我们尽可放心,到了末后,神一定会使公平临到全世界。
约阿施──《灵修版圣经注释》
历代志下第廿四章
重修圣殿(二十四 1 ~ 16 )
有关约阿施的经文不多,因他不大忠心。然他也有善行,就是重修圣殿。这里“神的殿”一词出现了十多次。
.家庭与政治的情况( 1 ~ 3 )──约阿施作王后,蒙神祝福,生儿养女,与先前他自己为孤儿的苦况大大不同。王愿意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正的事,可惜,只限耶何耶大在世时才如此,这暗示了日后态度有改变。
.修殿事工遇困难( 4 ~ 7 )──这时敬拜生活已恢复,无奈圣殿仍有损坏,需要修理。王决心改善,但他没有出钱,也没有向利未人直接收取款项,乃是呼吁子民自由奉献。不过,可能利未人感到出外募捐似不是他们分内的工作,反应不大好。
.修殿事工的完成( 8 ~ 14 )──王采取新募捐方法,就是将捐献柜放在殿门外,困难就解决了,修殿工程也得以完成。柜放在门外,乃因百姓不能进入内院。“捐完”即捐满的意思。百姓继续忠心事奉神,但经文点出只限耶何耶大在世的时候,表明他们对神的心并不完全。
.耶何耶大逝世( 15 ~ 16 )──他一生为神重用,死时与王同葬,是极高的荣誉。他死时一百三十岁,较摩西、亚伦及约瑟还高。在以色列人心目中,长寿乃是神的祝福。
我们需要重视敬拜生活,这不单指重视仪节的进行,也包括教会建筑物及有关设备。我们对这些事物的态度,反映了是否乐意事奉神。不过,最重要的,还是我们是不是自发的敬畏尊重神,抑或只是受外在环境所逼才如此。王与百姓敬拜的心似都不是发乎百分百爱神的心,环境一变,他们的心也就随之改变,这是有信仰者的悲剧。
祈祷 神啊,求光照我的心,叫我晓得是否全心爱。
忘恩负义(二十四 17 ~ 27 )
耶何耶大去世后,犹大国的宗教政治生活立刻倒退过来。
.忘记神的厚恩( 17 ~ 19 )──神过去怎样保守约阿施的性命,怎样让他重登王位,又祝福他的家庭,王全都忘记了。众首领提出了背道的意见,他很快就同意并实行。不听取神藉先知的多番警告。
.忘记耶何耶大的厚恩( 20 ~ 22 )──王离弃神后,自然也不将人放在眼内,纵使是恩人的儿子撒迦利亚来规劝,他竟忍心以凶残手法对待。这是何等的讽刺:昔日他被保护之地,今却成了他杀人之处;昔日恩人耶何耶大避免血溅圣殿,但王却毫无忌惮的加以破坏,且流的竟是恩人儿子的血。
.神施行审判( 23 ~ 27 )──面对这位忘恩负义的王,神不得不施行审判,只一年时间,惩罚就临到犹大国。耶路撒冷虽没有失守,但王的损失也极大。约阿施的生命也不保,很快便被背叛的臣仆杀掉,他虽被葬在大卫城,但经文清楚指出不能与列王同葬,这就表示他属不义之王,他的死与耶何耶大的死,在意义上有极大的不同。这里强调亚扪及摩押地,可能想藉此叫人知道,与外族建立婚姻关系(像犹大王一样)是无好处的。
人心是何等的凶残与恶毒,在这件事上又再一次证明出来。今天,当我们享受主恩的时候,真需要主帮助我们永远铭记在心中。指责王的失败倒是容易的,但我们何尝不是常面临这样的试探!也许,我们需要间中拨些时间出来,让自己安静在神面前数算主恩,以致这种操练成为我们生活形态的一部分。这样,才不会辜负神在我们身上施恩的作为。各位弟兄姊妹,你有这种感动吗?
思想 中国人的文化传统极之重视“报恩”的观念,你认为它与圣经的教导有没有共通之处?──《新旧约辅读》
历代志下 历代志下 第廿四章 注释
1-16 约阿施在耶何耶大辅政下的治绩
像对其他贤君一样,作者描述的重点是在约阿施对圣殿的贡献。
3 约阿施娶妻生子是蒙神赐福的记号
4-14 筹款修殿
圣殿在亚她利雅统治时受到严重破坏,极需修葺。但利未人只能从百
姓的宗教税中抽取费用,结果事情拖延了。於是约阿施采用自由捐助
的方式筹款,将修殿之责交与朝中官员,雇用工匠动工重修圣殿,使
圣殿的祭祀更加兴盛。
5
「捐纳银子」(参6):捐项包括作圣殿使用的赎罪银。
(出30:12-16),另见王下12:4。
7
「亚她利雅的众子」:据22:10-11,亚她利雅的儿子已全部被
杀,「众子」大概是指附从亚她利雅的人或她外家的亲属。
8
王下12:9记载耶何耶大作柜收取捐银,这里显示他的行动是出
於王的命令。
祭司担任的始终是保护与监管王室的角色。
12 「办事的人」:见王下12:11注。
15-16 耶何耶大寿高而死
又葬在列王的墓地,显示他是蒙神喜悦、受人尊重的人。
17-27 约阿施悖逆神与受罚
在约阿施生平的最後一段,作者解释为何国家後来被亚兰欺凌,而他
自己亦死於非命:
1 他倒行逆施,把早期的宗教改革政策一笔勾销( 17-19);
2 他又杀害了指责他的大祭司撒迦利亚( 20-22)。
17
「朝拜」:指恳求;新一代的臣子要求约阿施批准他们恢复一
度遭禁的巴力(美力克)敬拜(见18)。
18 「亚舍拉」:参王上14:23注。
「忿怒」:指神藉外敌刑罚犹大,见23-24节。
21
「在耶和华殿的院内」:比较23:15,大祭司在这里被杀与亚她
利雅在圣殿外被杀成一强烈的对比。
22
「愿耶和华鉴察伸冤」:这话强调约阿施日後的遭遇就是他纵
容杀戳撒迦利亚一事的报应。
23
亚兰入侵,杀了犹大众首领,正是神对他们诱民犯罪的报应。
(见17)
「将所掠的 ......
大马色王那里」:与王下12:17-18稍有出入,
或许二者记载了不同阶段的情形,整件事的发展可能如下:亚
兰军入侵,大肆杀掠,之後约阿施恐怕亚兰王(「大马色王」
)再度犯境,就把圣物与金子一同送给哈薛王。
24
比较王下12:17-18,历代志作者在此对这场战事下了评语。
26 约阿施拜外邦偶像,结果死在外邦人手中。
思想问题(第 24章)
1 约阿施为什麽要重修圣殿呢?
壮伟的圣殿和众人的献祭显示当时犹太人的宗教情况如何?
此外,神对大卫王朝的应许是在什麽时候赐下的呢?见撒下 7章;
大卫的承继人应如何承继及完成先祖遗志?
2 约阿施在耶何耶大去世後为什麽判若两人?
这是否刻划了选择虔诚夥伴或参谋的重要性?
另一方面,基督徒又应效法耶稣──道──成肉身的榜样,进到
非信徒中向他们传福音,这两方面应如何协调?
3 耶何耶大和约阿施这两位国家领袖的葬礼有何不同?
这有没有什麽意义?见 24:15-16, 25。
谁遵行了大卫之道?
你认为他们如此葬在不同地方是否合理和公平?
4 一小队兵士本来不可能挫败一大队军兵,但事实却发生了(见 24:24);你从中学到什麽功课?
历代志下第廿四章
约阿施不想念(Ⅰ)(廿四 1-27 )
历代志对约阿施朝代的记载分为两部分:他发起的改革( 1-14 节),以及他后来的背道( 15-27 节)。列王纪平行的记载,只从好的方面去看约阿施(王下十二章)。所以,历代志又再一次提供了一幅更加不同的图画,强调义人可能陷入严重的堕落。
约阿施不想念(Ⅱ)(廿四 1-27 )(续)
(一) 约阿施的改革 。约阿施虽然清楚受到耶何耶大在世时的影响( 2 节),自己立定主意消除‘亚他利雅的众子’对圣殿所造成的破坏( 7 节。这必定是指那些拥护王后之人,就是那些为了把持权力而摧毁了王的家,见廿二 10 )。历代志自始至终,把一个王对圣殿及殿中之敬拜的态度,作为衡量他的义的尺度。约阿施的衡量,以他言及‘摩西……所定的捐项’(请比较出三十 11-16 )和他征募利未人,因此可以作为模范。约阿施的改革,实际上可以作为圣殿发展的里程牌,是具有最重大意义的。这并非主要地是因为修理的范围,那范围相当大的( 12-13 节)。一座像所罗门所建的圣殿,如此巨大,繁复──而且到现在又这样古旧了──要加与例行的修理,其工作之多是可以想像到的。重要的改变在于把维修的财政责任从王转到百姓身上。虽然如此,记载其事,并不是要减低约阿施对圣殿关注之情。极可能他自己倾全力而不能适当地做好这种工作。而且明显地那责任并不是强加于不愿那样做的百姓身上( 10 节);毋宁说,王的热心是受欢迎的,显示在他行义时期,人民意识到蒙福的路就是顺服之路。
在这记载中有些细节是要提到的。利未人的表现显得不那么光明,因为他们显然不愿意把王的吩咐付诸实施( 5 节)。他们的迟延并没有说明理由,但列王纪下十二章四至八节,暗示他们并不完全诚实处理他们所收到的银子。也许亚他利雅的某种影响仍然影响了那些看守圣殿的人。
十四节和列王纪下十二章十三、十四节之间,显然有抵触。前者说,从百姓募集的银子,有些用来制造‘耶和华殿供奉所用的器皿’;而从者则明明表示,没有用那些金钱作这种用途。历代志作者必定把列王纪下十二章摆在面前,否则大概不会作出这样明显的矛盾。他可能已经觉得那句片语‘工程完了……’,已经解释了这问题;暗示修理期间,虽然没有用那些银子来买那些器皿,在修理工程完毕时,那些银子才这样加以应用。
(二) 约阿施背道 。约阿施朝代的转捩点,随耶何耶大之死而出现。按 常规为 君王保留的尊荣都给了耶何耶大( 15-16 节)。这件事对于约阿施来说,可能是一次创伤的经验,这个祭司自王从襁褓时期起,便担任他的父亲兼师傅;而且他甚至可能还掌实权摄政,直至王成年之时,这是可以充分理解的。然而,约阿施立即辜负了耶何耶大给他的一切栽培,表现出其个性致命的弱点。正如从前接受这位祭司良言的忠告一样,现在他照样向百姓的首领中,那些有势力之拜巴力的接受压力;后一类人在亚他利雅治下曾享受恩宠和威望,由他们而来的压力,使他完全降服了( 17 节)。在这一方面,约阿施与罗波安性情相同,后者因感受错误的影响力,而丧失了大部的国土(代下十章)。然而,他心意的改变,似乎比罗波安要残忍而且厉害得多,因为他从前曾有过长进和委身;特别因为他竟谋杀了先知撒迦利亚,这个撒迦利亚不是别人,正是他的恩人耶何耶大的儿子( 21 节)。忘恩负义,这个因素是历代志最后定约阿施之罪的中心点,给我们在其他君王(例如罗波安,亚撒)身上所见的背道这个主题,提供了另一个不同形态。约阿施以谋杀回报爱(‘仁慈’这个词常常用来代表上帝的爱或恩典),把背道以最可憎的形式暴露出来。在葡萄园的比喻(可十二 1-12 )里面有它的回声,在那里被谋杀的儿子代表基督自己。当耶稣以此作为谴责以色列的罪行时(路十一 49-51 ),新约进一步忆述这个事件。请也比较希伯来书六章四至六节。
(三) 约阿施受的惩罚 。撒迦利亚临死时说的话( 22 节),曾被人用来与耶稣临死时说的话(路廿三 34 ),司提反临死时说的话(徒七 60 )相比较。然而,在这里我无意以拙劣的见解来介绍先知(新约也没有这个意思,正如我们刚才已注意到的)。他的话,倒不如说是被历代志用来正式宣告约阿施的命运。在他说的话里面含有一种可怕的讽刺。约阿施在早年热心之时( 6 节)曾指摘耶何耶大不 要求 (希伯来文为 darash 。译按:中文本作‘叫’)利未人征收百姓按律法所课税。撒迦利亚用同一个字指责约阿施(标准修订英译本译作‘报仇’)。诚然,在较早以前(代上廿八 9 ),耶和华叫所罗门要从心里作出爱的回应,就曾用同一个字。在这里和在那里一样,互相‘寻求’的概念与互相‘离弃’( 20 节)的概念是平行的,这是约阿施的命运现在可怕地例证的。人若没有‘寻求’的回应,耶和华的‘寻求’便含有一种可怕的性质。我们在这里绝非从人的复仇心理来看,不过,有人时常都会尝试把以色列的上帝减缩到那个层面上去。人对上帝复仇概念的正当回应是敬畏。希伯来书十二章廿八、廿九节对约阿施最后的状态,提供一种异常合适的注释,而且是对各个时代之上帝子民的一种警戒。
约阿施王的挫败,首先是藉亚兰人的一次袭击(这次的袭击,可能与记载在王下十二 17-18 的不是同一回事),在这种逆境中他本人大受痛苦,最后且被他的臣仆刺杀,他们对他这样行显然由于他杀害撒迦利亚。他虽然有好的开端,但是到了末了却亳无尊荣可言,甚至不把他葬在‘列王的坟墓里’( 25 节)。──《每日研经丛书》
历代志下注释
八.约阿施王(二四)
二四1~3 约阿施登基的时候年方七岁,他作王四十年。祭司耶何耶大在世的时候,约阿施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正的事。而约阿施的两个妻子都是由这位很有影响力的神的祭司为他所选的。
二四4~14 为了修复圣殿,约阿施吩咐利未人迅速向以色列众人捐纳款项。利未人不急速办理,他便怪责耶何耶大。终于一个特制的柜放在圣殿门口,百姓要前来交“圣殿税”。然后这些银子交给工人,将神殿修造的与从前一样,而且甚是坚固。
二四15~19 耶何耶大年纪老迈、日子满足而死。他死后得与列王同葬,这个殊荣不是非王家的人轻易得到。但在耶何耶大的敬虔影响力消失后,约阿施转求偶像的指示,令他的国败坏。耶和华派先知警告他,但这位犹大国的领导者没有悔改,反而继续背离神。
二四20~27 撒迦利亚对百姓说出神的警告,但约阿施王吩咐人用石头打死他。这个撒迦利亚不是别人,正是他的恩人耶何耶大的儿子(21节)。约阿施……不想念撒迦利亚的父亲(或祖父)耶何耶大向他所施的恩。也许主听了撒迦利亚临死前的祷告。差一小队亚兰的军兵侵略犹大,杀死很多官员和首领。那些叫约阿施行恶的人都死了,约阿施也身患重病,后更被臣仆所杀。他象前代的恶王约兰一样,没有与犹大的列王葬在一起。
因为约阿施在生命的后期背叛耶和华,他前生所做的一切都成了空。他修复圣殿又制造新的器具,但最后成了亚兰王哈薛的财富(王下一二17~18)。开始得好固然是好事,但更重要的是结束得好。使徒约翰知道人有“久而冷淡”的惰性,因此警告我们:“……要小心,不要失去你们所作的工,乃要得着满足的赏赐。”(约贰8)
历代志下 24:14
献 燔 祭: 人
类 第 一 次 向 神 献 祭 是 在 亚 当 和 夏 娃 犯 罪 以 后 进 行 的 ( 创 4:3~4) 。
自 那 以 后, 各 种 献 祭 得 以 设 立, 目 的 是 让 神 子 民 明 白 罪 的 严 重 性 以 及 敬 拜 神 的 重 要 意 义 ( 比 较 利 1:2 注 ) 。 除 了 这 里
所 提 到 的 燔 祭 以 外 ( 比 较 利 1:3~17) ,
神 还 要 求 献 赎 罪 祭 ( 利 4:3 ~21) 、
赎 愆 祭 ( 利 5:14~6:7) 和 平 安 祭 ( 利 3:1~17) 。 向 神 献 祭 的 关 键 在 于 一 颗 真 诚 的 心, 愿 意 向
神 奉 献 自 己 所 拥 有 的 最 好 之 物 ( 参 利 22:21) 。
在 玛 拉 基 书 中, 神 指 责 他 的 百 姓 把 瘸 腿 的 和 有 病 的 牲 畜 献 上 为 祭 ( 玛 1:6~14) 。
24:17
耶 何 耶 大 死 后: 参
王 下 12:2 注。
24:19
神 仍 遣 先 知 …… 他
们 却 不 肯 听: 在
旧 约 时 代, 神 派 先 知 敦 促 他 的 子 民 忠 实 于 神, 并 按 着 圣 约 中 的 律 例 生 活。 在 新 约 关 系 下, 先 知 及
其 信 息 对 教 会 的 生 命 仍 然 必 不 可 少。 冷 落 或 弃 绝 神 的 真 先 知 会 导 致 教 会 灵 命 的 灭 亡 ( 参 “ 事 奉 的 恩 赐 ” 一 文 ) 。
24:20
神 的 灵 感 动 …… 撒
迦 利 亚: 圣
灵 感 动 ( 字 面 上 意 为 “ 披 戴 在 …… 身
上 ”) 撒 迦 利 亚, 于 是 他 揭 露 并 斥 责 约 阿 施 和 犹 大 首 领 的 罪。 叫 人
知 罪 是 圣 灵 的 一 项 主 要 工 作 ( 约 16:8) 。
为 引 人 悔 改, 圣 灵 常 常 通 过 撒 迦 利 亚 式 的 代 言 人 来 揭 露 罪 恶。
24:21
用 石 头 打 死 他: 撒
迦 利 亚 是 犹 大 历 史 上 记 载 的 第 一 位 殉 道 的 先 知。 他 被 逼 迫 乃 是 因 他 对 神 的 真 理 和 公 义 之 道 忠 贞
不 渝, 公 开 指 正 君 王 和 百 姓 的 背 道 不 义。 耶 稣 曾 提 到 这 一 次 殉 道 和 神 对 那 个 世 代 的 人 所 定 的 报
应 ( 太 23:35 ;路 11:51) 。 他 称 撒 迦 利 亚 的 血 为 “ 义 人 的 血 ” , 因 为 在 大 多 数 人 背 弃 神 的 道 时, 这 位 先 知 仍 与 神 站 在 一边。 这 位 先 知 “ 被 杀 在 坛 和 殿 中 间 ” ( 路 11:51) , 也 就 是 说 他 死 在 祭 司 的 院 中 最 神 圣 的 地 方。 以 色 列 因 为 弃 绝 神 借 先 知 传 达 的
历代志下
注释
二十四 1-27 约阿施
因着约阿施的登基,我们再次看见「耶和华的国在戴维子孙手中」(十三 8 ),因前 3 位君王实际上都落在亚哈女儿的手中。约阿施之后的 3 位君王都以仁政开始,虽然直至第三位王,即乌西雅,我们才可看见一些伟大的德政。
二十四 1-16 好开始
约阿施前半部的统治,在头 3 节已概述了,因为历代志往往以家庭( 3 节)为神给顺服之人的赏赐( 2 节)。 4 次面临灭绝的皇族,现在开始再次建立起来了。
约阿施成功的修殿工程,是他向神的事奉,并从神而得的赏赐。本段的背景是列王纪下十二章。我们暂时不谈 5 节下至 7 节这段奇怪的经文。作者直接而颇为详尽地描述圣殿重修的工程。有 3 节经文需要批注:税捐( 9 节)是出埃及记三十章 11 至 16 节和三十八章 25 至 26 节所规定的;第 10 节的「欢欢喜喜」肯定了这工程,跟摩西时代建会幕,及戴维与所罗门建殿的工程,在性质上是相同的(出三十六 4-7 ),同时也重复了约阿施登基时群众的回应(二十三 1 );各样器皿则是圣殿工程完成后才制造的( 14 节)──直至那时止,所有金钱都是用在主要的建殿的工作上(王下十二 13 )。
在第 5 下 -7 节,利未人不愿意收集税款,原因可能是约阿施既采取了主动,大家便期望他先显出皇室的慷慨,使捐献的行动热闹起来,正如戴维所作的。他们不可寄望圣殿有钱可用作基金,困境皆因亚他利雅和她「众子」( 7 节;即伙伴;参二十二 10 )的破坏。他们显然达成协议:收集捐献( 5 节)变成了自由奉献( 8-9 节),按着历代志的中心神学思想──「寻求耶和华」,作者可能要嘉许约阿施,因为他期望耶何耶大有「寻求」的心( 6 节)。
二十四 17-27 坏收场
再一次,历代志是基于列王纪下十二章写成的。它也描绘出以色列史中重复的模式;亚他利雅,然后是二十四章 1 至 16 节的约阿施,然后是二十四章 17 至 27 节的约阿施,带领着以色列人经历朝代的起与伏,像扫罗而后戴维和所罗门,而后罗波安。
耶何耶大的逝世,标志着约阿施的改变( 17 节,比较 2 节)。「犹大的众首领」大概是昔日亚他利雅党派的人( 7 节),再起来使王与众民堕落( 17-18 节)。神的灵感动耶何耶大的儿子,他就带出像先知那样浅白的信息,使用历代志先知所常用的用字。最显着的是「离弃」一字:第 18 节引往第 20 节,然后往第 24 节,再往第 25 节,全都有着「以牙还牙」报应式的字句。同样,约阿施既谋害撒迦利亚( 21 节),并把他杀了( 22 节),他自己也被谋害被杀( 25 节)。约阿施吩咐撒迦利亚的父亲去「寻求」一事(参 6 节注释),也成为了报应:第 22 节的「鉴察伸冤」就是「把你寻找出来」。然而,耶和华的报应并不是无可避免的;神差遣先知来,就是要提醒以色列人,他们可以悔改( 19 节)。
历代志下
历代志下第二十四章
24:4
本节至14节所记与《王下》12:4-16有出入,作者略去《王下》12:4-8关于利未人收了捐献未办理修殿一事的记载;但增加了利未人参与修殿工作(6,11节),并说明这种捐项乃摩西为建造帐幕而设,早有定例(6节)。
24:5
《王上》和本章都未解释利未人何以迟迟不用收到的银子修理圣殿。圣殿曾遭亚他利雅破坏,急待修建;直到约阿施24岁,已能独立之时,才追查此事。从《王下》12:16可以推知,利未人或者不愿意将供养他们的钱拿出来修殿。
24:20
此处的撒迦利亚不是被掳后回国的那位先知,而是主耶稣曾提及在旧约中殉道的最后一位先知(太23:35)。他是大祭司耶何耶大的儿子,被约阿施叫人用石头打死(21节)。后来约阿施因此为臣仆所杀,且没有葬在列王的墓里(25节)。
24:24-25
人忠信于神,完全仰望祂的时候,人数虽少,以一可以敌百(士7:7;撒上17:45)。一旦背弃神走世俗的道路,敌人虽只一小队,也可杀败犹大大军。